6月20日至26日,在鲁泰化学公司党委的组织下,公司党员到中国革命的圣地井冈山开展了“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党员素质提升培训,时间虽不长,但一路走来,我收获了很多,灵魂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礼。
几天的培训中,我不仅被井冈山的美丽景色所吸引,更多的是被这片红色土地上的革命先烈的事迹所感动。几十年来,井冈山从“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只有5条羊肠小道的穷乡僻壤,建成了今天国家5A旅游风景区,沧桑巨变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担当和气魄。
培训班通过专题教学、现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式教学等形式,让我近距离地获得了一次红色基因教育。在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的黄洋界——黄洋界保卫战的发生地,90多年前,敌人以近6000人的兵力来犯,妄想一举根据地的大门,而当时保卫黄洋界的是红军31团的两个连,人员不足300人,且武器弹药匮乏,力量如此悬殊,红军为什么能赢得这场战斗?答案就是党和红军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充分发动群众,依靠群众。透过黄洋界的云海茫茫,我似乎听到了轰隆隆的炮声里“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千里,我自岿然不动”的豪迈,那是伟人必胜的决心。在体验式教学中,我们重走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今天那条连着红军和老百姓的挑粮小道,依然弯弯曲曲地深藏于大山中,我想起了朱总司令的那条扁担,那是伟人的全部家产,一头挑的是天下百姓,一头挑的是祖国的江山。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建立最早、最具生命力的一块根据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1927年9月-1930年2月,短短两年零四个月的时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历了从建立到战略转移的全过程。在短短的两年多的时间里,红军和井冈山人民也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共牺牲烈士48000多名,而在井冈山烈士陵园留下姓名的只有15744人,更多的则是无名烈士。红四军第十一师师长张子清身负重伤后,舍己为人作出让盐壮举,以致伤口感染,病情恶化,最终英年早逝;还有革命英烈伍若兰——朱德委员长前妻,为了掩护朱德和军部首长,把敌人的火力引向自己,朱德和军部首长安全突围,伍若兰却因受伤被俘,敌人为了得到共产党和红军的军事机密和行动计划,对她进行了严刑拷打,得到的回答却是“若要我低头,除非赣江水倒流”,恼羞成怒的敌人残忍地砍下了她的头颅,悬挂在赣州城门上示众;伍若兰牺牲时年仅23岁,连一张照片都没有留下,但她就像一支馨香袭人的兰花,盛开在井冈山人民的心中。全国革命胜利后,1962年3月4日,朱德委员长从上井冈山,下山时,什么也不要,只带走了一盆井冈兰,这也许就是朱德委员长一生钟爱兰花的原因吧。
红军老战士曾志墓。
在真情教学活动中,我被曾志之孙石金龙老人的深情诉说所感动,让我几度落泪,为了革命事业曾志将孩子丢至井冈,建国以后,已经身居高位——原中组部副部长,却拒绝为家人解决一纸商品粮户口,留下遗嘱把自己省吃俭用节省的6万多元钱全部捐献给祁阳和宜章两县的“希望工程”。原本可以在北京八宝山安息的曾志同志,却选择了安静地回归井冈。生前,她专门给党中央写信,在《留言——生命熄灭的交代》中,她极力要求身后事从简,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有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另一部分埋在白云山有手印的那块大石头下。1998年6月26日,曾志同志的遗体在北京火化,骨灰埋在了井冈山中国红军第四军医院旧址旁的一棵树下,永远与她的战友相伴。
行走在井冈山,常会看到一群群身穿红军服、头戴红军帽的人在山路行军,在烈士墓前深情缅怀,在井冈山感受到一次次心灵的震撼,经历了一次次精神的洗礼。革命先辈们在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心为公、心底无私的高尚思想情操,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人生课,使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坚定。九十多年来,我们党正是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才能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战胜一切困难,今天,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理想信念依然是照亮前路的灯,它就像八角楼的灯光,永远指引我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