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鲁泰化学有限公司

艰苦奋斗 敢于担当 创新引领 追求卓越

News Center

科技向“新” 管理向“细——鲁泰控股集团科技(管理)创新工作综述

日期:2025-01-13 08:13:46 来源:鲁泰化学 作者:admin

近年来,集团公司坚定不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始终把创新发展放在高质量发展全局核心位置系统谋划、协同联动,创新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创新动能稳步提升、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形成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成果,推动实现了一批管理成果转化应用,科技(管理)创新工作取得新成效。

提高政治站位

创新创造氛围更加浓厚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入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任务,确立了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所在。集团公司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坚持把创新放在重于一切、先于一切的突出位置,着力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不断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持续释放企业创新创造内生动能。大力倡塑创新精神,集团公司先后召开四届科技(管理)创新大会,对涌现出的科技(管理)创新成果进行表彰奖励,在集团公司上下形成了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浓厚氛围。特别是集团公司推行三级管理后,及时构建完善了“公司决策指导—专业公司业务管理—基层单位实施”的科技创新体系,重新修订了《科技创新管理办法》等各项规章制度,科技(管理)创新工作更加规范高效。坚持顶层设计,对重大技术攻关、研发平台建设、成果转化激励政策等工作,集团公司一体统筹、整体推进。严格科技项目申报审查,按照“基层单位征集预审、专业公司审查、公司科技创新委员会最终审定”的申报组织模式,层层筛选把关,确保评选公平公正和成果质量。强化科技(管理)成果考核,建立结果导向和绩效考核约束机制,开展科技项目现场全面评价,提高在研科技项目质量,将研发投入、承担和实施科技(管理)项目等指标纳入“1+N”考核内容,实行季度阶段考核、年度总考核,考核结果与年度经营业绩考核挂钩。推行科技研发揭榜挂帅,确定研发项目完成情况、项目贡献度、研发转产销售量等多维度指标,形成合力攻克、重点突破的良好机制。

围绕中心任务

创新成果实现量质齐升

集团公司科技(管理)创新工作围绕“强管理、提质效、促转型”中心任务,立足发展实际,突出服务安全生产、突出效率效益、突出市场需求“三个导向”,聚焦文化引领、精益管理、重点技术攻关等工作,潜心研究、聚力攻关。三年多来,集团公司累计评出各类科技(管理)创新成果548项,其中:科技创新成果奖61项,管理创新成果奖163项,小改小革成果奖147项,专利奖177项。集团公司累计拥有专利326项,发明专利66项、国际专利3项。鲁泰化学《常压液体化学品智能充装技术的迭代研究及推广应用》获山东化学化工学会颁发的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研发中心《PVC高分子托辊管体材料的研制及应用》技术达到行业领先水平,集团公司《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企业实践》获中企联全国企业文化优秀成果特等奖,鲁泰化学《打造党企融合文化品牌 蓄势赋能企业一流发展》获中企联全国企业文化特等奖,集团公司本次获奖的成果层级和份量是近年来最重的一次,发明专利数量和质量在市属国有企业中名列前茅。依托化工、新材料重点领域和特色产业,不断优化研发资源配置,实现了研发平台提档升级,现已建成集团公司、鲁泰化学、研发中心“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山东省工业企业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3个省级研发平台和济宁市复合新材料创新创业共同体、济宁市绿色氯碱化工技术创新中心、济宁市石墨烯材料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6个市级研发平台,构建了以省级研发平台为引领、市级研发平台为支撑、具有良好自我发展能力的“3+6”高端创新平台研发布局。

强化管理创新

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集团公司围绕一流企业创建工作主线,坚持以文化引领、精益管理、对标对表为重点,强化党建赋能和管理创新赋能相促进,管理能级、管理能效不断提升。发挥党建工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的“红色引擎”作用,各级党组织传承红色基因,创新思路方式,通过“红色领航、赋能发展”品牌创建活动的探索与实践,在全面提升党建工作水平的基础上,把党的政治、组织、群众工作优势转化成企业创新发展和竞争优势。根植“弘扬齐鲁文化、传承泰山精神”于一体的鲁泰“德兴”文化体系,在一流企业建设中厚植传统文化,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鲁泰实践”。突出管理提升和流程再造,积极对接标杆企业及行业协会,扎实开展对标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一年一个主题,相继开展了一流企业建设“起步年”“深化年”“突破年”“攻坚年”,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三年多来,集团公司和各企业先后总结凝练出一批具有鲁泰特色的管理创新成果、优秀案例,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中国化工企业管理协会、山东省企业联合会、山东省煤炭行业协会等各级平台获得多个大奖,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32项、二等奖59项、三等奖116项,主持了《山东省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认定规范》《商业保理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商业保理公司信用风险内部评级规范》等3项团体标准的起草,并参与了2项团体标准的起草工作。

提升创新能力

技术保障作用显著增强

集团公司依托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攻克了大型矿井建设一系列技术难题,突破了一批安全生产的瓶颈制约,为矿井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太平煤矿《泗河大堤保护煤柱留设安全评价研究方案》《3号煤残留分层防水防砂安全评价研究方案》同时获得山东省循环经济科学技术二等奖,《充填工作面对拉工作面的研究与应用 》《充填体凝固时间优化研究》两项成果,极大提升了矿井生产能力和生产效率。鹿洼煤矿《再生顶板裂隙漏风 诱发煤层自燃基础理论及浆泡材料抑燃技术》和《4304(2)工作面防砂煤(岩)柱抗渗透破坏试验与评价》分别获得中国安全生产协会安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和山东省煤炭工业科学技术三等奖,《6301工作面大倾角仰采技术革新》及《4304(2)提高开采上限可行性研究》对复杂条件下矿井开采和提升资源回收提供了极大技术支持。新疆白杨河矿井立足早投产、早见效,创新开展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矿井开拓布局优化》和《极寒天气主副斜井明槽施工优化设计》,加快了矿井建设进度,确保了极寒天气下的顺利施工。鲁泰化学坚持智能引领、科技兴安,自主研发、独立打造的常压液体化学品智能充装技术,填补了国内化工行业空白,实现了“国内领先、行业领跑”,通过了国家首台(套)技术装备认定,已在周边化工企业进行推广,技术交易创收几十万元;创新采用的片碱智能结片机及自动包装装置,属于全球首台套设备,填补了鲁西南浓、片碱生产空白;PVC智能化仓储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完全实现了全流程自动化的智能仓储管理项目,属国内氯碱行业首创;片碱熔盐炉纯烧氢气技术改造项目,年节约标煤6000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00多吨。鲁泰化工《循环经济固废全利用高值路径实践应用》、鲁泰热电《余热回收在热电行业探索与应用》、鲁泰建材《石屑完全替代颗粒石灰石在生料配料中的应用》等多项创新成果对于提升效益、降低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研发中心瞄准新材料产业前沿领域,坚持自主研发和合作开发相结合,目前自主研发项目27项,承担山东省技术创新项目8项,经过多年技术积累,现拥有新材料储备配方46种,形成了石墨烯PVC导电料、导热复合材料、PVC环保注塑料、PVC挤出料4大系列,44种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生产。依托在塑料托辊高分子复合材料的研究成果,与塑料托辊行业标杆企业烟台佶楷合资成立鲁泰佶楷公司,2024年5月份,利用研发中心现有生产设备试生产PTS塑料托辊母料一次成功,7月份,实现PTS塑料托辊管体试生产一次成功,自主研发的导电料和PTS塑料托辊母料实现双层共挤、完美融合,是该行业的一项重大技术突破,为实现“当年建设、当年生产、当年见效”的总体要求奠定基础。大力推进智能化、信息化和数据化深度融合,鹿洼煤矿、太平煤矿分别顺利通过国家和山东省II类智能化矿井验收,鲁泰化学“三化提效”管理经验在全省推广。

突出资源支撑

创新活力持续提升

大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坚持推进“人才倍增”三大工程,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现拥有博士2人、硕士研究生127人,组建了涵盖生产管理、技术研发、项目管理、市场分析、资本运作等多个领域的高素质、专业化科技创新团队。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聘请中介机构对研发归集进行专业化指导,研发投入强度占比超过国家同期平均水平。深化产学研合作交流,矿业公司与中煤科工集团、中国矿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开展十几项制约现场安全生产的重点技术攻关。鲁泰化学、研发中心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国石油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开展深度合作,研发中心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联合研究的“石墨烯-HBN纳米颗粒超轻量气凝胶”技术,首次进行PCT国际专利申请,并获中国授权。

下步,集团公司将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围绕一流企业创建和高质量发展主线,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目的,加快新质生产力技术培育突破,不断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传统产业向绿色高效发展,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深度协同融合,加速科技成果、管理成果转化,走出一条从科技强、人才强,到产业强、经济强、企业强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编辑:吴萍 审核:王来文 审签:张敬民